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可能刚刚开始 银行理财公司应该如何应对?

GuoLi518 最新动态 8 0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冉学东 

  在此次一揽子政策推动股市大涨的过程中,股债“跷跷板效应”体现得淋漓尽致。

  央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为资本市场加持,尤其是互换便利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对于债券市场是直接的利空。因为这些非银机构要获得资金,拿上高流动性的国债和央行票据后,必须在银行间市场抛售融资,再去购买**,这必然导致债券市场大跌,市场收益率上涨。

  上证指数从9月24日开始大涨,从2770点上涨到10月8日的3674点,而30年期的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则从116附近下跌到110附近,此后债券和股市走了一个明显的跷跷板行情,最近几日的交易是国债出现小幅调整,而A股则小步上行。

  这种行情走势对于银行理财公司冲击更大,根据公开资料,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理财行业规模累计下降了约1.24万亿元,总规模从前期超过30.5万亿元的峰值水平降至29.6万亿元左右。另有数据显示,从9月24日至10月17日,整个理财行业赎回总额超过7000余亿元,其中货币现金类理财产品赎回约1000亿元,短债类产品赎回4000余亿元,含权产品赎回约100亿元。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规模增加了1600亿元,主要集中在ETF和被动指数产品上,而货币基金规模则减少了约100亿元。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截至10月28日,中证A500指数基金已经募集超过700亿元规模,近来 尚有28只基金等待监管放行。

  中国的银行理财公司成立起步晚,脱胎于此前的银行固定收益投资部门,主要的投资经验、投资人才和研发实力主要是在利率市场,对于权益市场则较少涉猎,这几年尽管有部分理财公司也在发行权益产品,也在进行权益市场的人才团队建设,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再加上市场处于持续的熊市,在权益市场方面基础仍然比较弱。

  同时,理财市场的投资者大多把理财当作储蓄的替代品,属于风险厌恶型,看重的是保本和微利,对于市场的大幅波动承受能力较弱,这进一步导致理财公司在权益市场建设方面准备不足。

  就债券市场而言,过去几年,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周期处于下行压力加大阶段,出现一定的物价持续低位的现象,央行政策进一步宽松,而市场利率也一再下行,债券市场总体处于持续的牛市,这让擅长固定收益市场的理财公司走得顺风顺水,居民也倾向于投资理财,理财市场规模持续放大。

  比如今年上半年,长期债券收益率大幅下挫,几次下调存款利率,债券市场进入疯牛状态,同时股市下行幅度较大,出现明显的银行存款向理财搬家的现象。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共有239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72万亿元。从增量数据来看,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1.46万亿元,同比少增8.67万亿元,而银行理财则同比多增4.03万亿元。

  近来 的市场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 一揽子经济支持政策出台,尤其是货币和财政政策配合,央行的**增持回购再** 和呼唤便利直接推升**市场中长期向上趋势,债券市场的资金开始向股市流动,对于理财公司的现实考验终于到了。

  这已经引发理财公司的焦虑。近日两位头部的理财公司负责人发表了类似加快权益类投资能力建设的想法,同时对于近来 的监管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建议,放开客户购买R4/R5理财必须面签的限制;引进机构客户作为投资者,并放开被动产品发行;同时建议放开券商、互联网代销渠道。

  工银理财董事长高向阳则建议,银行理财行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内权益市场的投资机遇。他认为近来 *** 出台的一揽子经济支持政策信号仍在持续显现过程中,经历“情绪面定价”和“资金面定价”阶段后,资本市场将步入“基本面定价”阶段,预计后续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有望系统性增多。长期来看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可能刚刚开始,建议银行理财公司应持续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把握权益市场投资机遇,有效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笔者认为,权益市场的投资仍然是理财公司的题中应有之义,倒不是因为资本市场将会上涨,而是作为资管公司,“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常识,如果仅仅局限在固定收益市场,理财公司的不可持续性会进一步增大。理财公司不仅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加需要自身的能力建设,最主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固定收益投资向全方位资管领域转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