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被“更低价”刷屏了。
“全网更低价”“真低价”“全网底价”........雷同的口号标语,再加上各种“买贵必赔”“低价保”政策,将整个双11的广告位塞得不留缝隙。全网更低价经历了一场病毒式传播。
丁佳在电商行业待了超过十年。2012年,他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这个行业。今年9月,丁佳回到家乡湛江开了一家自己的 *** 店,专营卖电饭煲。
低价不再是结果,而是手段——这是丁佳今年之一次作为商家参加双11的感受。在以前,如果按照各家电商平台的大促政策,商家只要推出“** 券+礼品”,再加上付费推广,还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今年已经完全行不通,双11不只一开始要降价,还要全程比价。不仅平台在比,商家也在比。
在“降价、比价、再降价”的向下螺旋中,谁在制造全网更低价,全网更低价又改变了什么,已经是一个牵扯消费者、商家、平台的复杂问题。
双11有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流量高峰。
与前两年稍显安静的双11不同,今年各家电商平台在营销投放上不留余力。微博最新的财报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微博今年第三季度广告收入增长仅为3%,管理层将其归因为市场整体平淡的同时,把增长的目标放在了第四季度。因为管理层注意到,今年双11电商平台竞争激烈,投放积极。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某电商平台的生态负责人了解到,行业里的头部玩家基于不同的流量分发规则,已建立起了不同的平台生态。
过去, *** 、拼多多、京东三大电商平台自有其显著的特性。比如拼多多最坚决地将费用 视作唯一杠杆。无论参与任何营销活动,商家只要降价就能获取流量。
而 *** 最重视销量,商家经常先投广告让销量变多,再凭销量获取平台流量,最后通过引流制造爆款。
京东因为传统拥有自营与POP两种商家生态,前者主要是品牌商家,后者主要是中小型第三方商家。原先分发流量的做法是优先供给自营,后来内部改革强制要求拉平自营与POP的差距。
但是在今年双11,当全网更低价变成了一场被搬上台面的竞赛后,原有的机制不再有效。各家平台均上线了比价工具,费用 成为了优先级比较高 的流量** 。
丁佳的 *** 店规模不大,属于电商行业常见的“白牌商家”。他首次参与双11采用的经营策略也足够简单粗暴:自己没能力做爆品,就紧盯着全平台流量更大的几款电饭煲产品,然后降价。只要定价低于天猫店的大品牌同款,就能被系统抓取后获得五星费用 力推荐。
获得五星费用 力推荐后,平台的流量资源优先对其倾斜,小店的业绩直接起飞。一个单品的访客浏览量直接从1000飙升到4000,一天日销400多单,这对中小商家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成绩。
按照丁佳的计划,如果单月销售订单量一次性涨到1万台,自己就可以一次性向厂家采购备齐整个季度3万台的货,采购量翻倍,从厂家处也能拿到更高的折扣** 。折算下来,降价虽然让单品利润空间变少了,小店的整体成本能再降低10%到15%,还可以赚到钱。
不管大商家还是小商家,谁有更低费用 ,谁就有流量。丁佳把这种变化视作是双11回归最简单的商业逻辑:费用 竞争足够残酷,但也足够公平。
双11购物节已经走到了第十五年,它已经不像最初那般对消费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世界 询问 机构贝恩最新发布的双11报告统计,机构选取 对3000名中国消费者做抽样调查发现,与电商平台参与大促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只有53%的消费者表示自己热烈期待今年的“双十一”,远低于2021年76%的水平;77%的消费者计划在今年“双十一”减少消费支出或维持和去年一样的水平。消费者更倾向于理性消费,对费用 感知更敏感,更热衷于不同平台的比价。
在这种环境下,追求低价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全网更低价甚至直接被写进了三大电商今年双11的营销主题。天猫、 *** 明确宣布今年双11的KPI是“全网更低价”;京东将今年主题定为“真便宜”,并联合商家呼吁“真低价”;拼多多则推出加强版百亿补贴,明确平台的低价战略为“全年官方补贴+全网底价”。
界面新闻了解到,各家备战双11均强化了自身的比价机制。就连过去极少主动提及全网更低价的京东,今年开始都在各部门推广比价工具。甚至有些部门的特殊品类商品短期内只能靠人工比价,也被要求尽快对标全网更低价。
此外,今年像丁佳一样的中小商家正成为电商巨头积极招揽的对象。与品牌商家相比,中小商家不具备品牌优势,更依赖平台流量,相应也更积极配合降价,顺势成为了平台打低价战的主力。
相比于拼多多在中小商家数量上的优势, *** 、京东此前的生态资源倾斜并不在此,但今年都开始积极扩充吸纳中小商家。无论是刘强东去年年底内部喊话京东“重拾低价武器”,还是马云在内部沟通会上呼吁阿里巴巴要“回归 *** ”,大力扶持中小商家都是其低价策略的重要一环。
一位京东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电商下沉市场的份额主要被中小型白牌商家占据,包括3C数码、日用百货,这一类商家过去无法进入京东生态体系,大多流向了竞争对手拼多多、 *** 。但随着竞争加剧,他们现在反过来成为各家争夺的对象。
此次双11,京东参与商家数量比去年增加了1.5倍,新增的大多是中小商家。此外,京东今年力推的“无坑位费、无达人佣金”采销直播间也为中小商家开辟了额外的流量支持。京东在今日举办的双11媒体开放日上透露,京东采销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已突破3.2亿,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超5倍。
竞争对手也拿出了同样的力度,今年双11同时也是天猫中小商家参与人数比较多 的一届。截止到11月11日0时的战报数据显示,超过220万中小商家在天猫平台实现了成交额翻倍。
新力量也正积极卷入低价竞争。 抖音电商直接推出千亿流量扶持计划,并投入补贴保证商品“官方直减”。快手电商投入“前所未有的资源”,包括180亿流量红利和20亿补贴。直播电商近年来是新进入场的搅局者。根据贝恩询问 的测算, 去年11,传统电商平台的GMV(商品交易总额)仅增长了3%,而抖音、快手代表的直播电商的GMV增幅高达146%。
为了支持全网更低价,电商平台通过比价工具实时监视商家费用 ,动态分配流量。
业绩大涨后,丁佳却很快就发现在平台大幅提升费用 的优先级后,更低价变成了一个随时流动、永远无法达成的的目标。
一旦友商的同类产品单价降价1到2元,自己小店的流量就开始直线下滑,五星费用 力推荐就会被对方抢去。刚开始各方还能控制好利润比价,越到后面越像纯粹的费用 战。
丁佳自己也愈发纠结,因为中小商家的利润空间本身就低,有时候明知对手是在亏本销售,但为了流量只能咬牙跟进降价。
上升到平台间全网更低价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为支持平台达成降价目标,需要商家配合让利。与拥有多平台渠道的大品牌商家相比,中小商家对之一平台的流量扶持依赖更深,面对平台降价时话语权更弱。一旦全网更低价失控变成恶性的费用 战,“降价、比价、再降价”就会变成反噬彼此的死循环。
打响今年双11之一枪的“海氏炮轰京东采销”事件,将全网更低价带来的这种反噬效应彻底暴露在公众面前。
先是海氏作为京东自营商家起诉平台为跟进“全网更低价”违约擅自改价,侵犯品牌定价权并造成利益受损,然后京东采销工作人员朋友圈辩白“京东自掏腰包做降价补贴”,并牵扯出李佳琦直播间与商家的底价协议。悬而未决的京东与海氏“定价权之争”,李佳琦直播间“全网更低价”变“全网更底价”成了今年双11平台费用 战的标志性事件。
不过,也有商家决定置身事外。叶许和她经营的皮具店今年又没有参加双11,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三年没有报名。她的皮具店曾经是 *** 年销售过百万的标签卖家。
据她自己观察,今年双11期间店铺流量比平时高峰期少了一半,但整体的销售额并没有减少。看到其他配合平台的商家得到了更多的流量和销售额,叶许并不后悔自己的选取 。在她的眼中,双11流量直接转化销量的赚快钱时代已经过去了,她不认为迎合平台搞费用 战是一个理性的选取 。
虽然叶许有勇气跳出平台搅起的低价“漩涡”,但大量的商家依然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面对出手越来越谨慎的消费者,他们必须配合平台的演出,真的打出了“更低价”才有可能从消费者手中赚走真金白银。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丁佳、叶许为化名)